3月13日晚,淮南师范学院泉山校区信息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,当刘铭传悲怆的“台湾永远是中国的”呐喊穿透时空,千名师生自发致敬的掌声与泪水交织。由安徽省徽京剧院演出的徽剧《刘铭传》,以“艺术+思政”的创新模式,为师生铸就了震撼心灵的思政大课。淮南师范学院师生及淮南二十六中的中小学生共计1000余人现场观看演出。
“皖美思政课”由淮南师范学院和淮南市教育体育局共同主办,淮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指委承办。此次“高雅艺术进校园”是淮南师范学院推进“皖美思政课”改革的缩影,是学校完善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”,开展育人工作的创新探索。
舞台即课堂:传统艺术与思政教育的创新碰撞
这场以“皖美思政课”为载体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,将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与徽剧艺术的文化魅力深度融合,为淮南师范学院及淮南二十六中的师生带来了一堂“行走的艺术思政课”。
淮南师范学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陈秀在开场致辞中强调,此次活动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,通过高校与中小学协同联动,打造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”育人链条,让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成为“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”。
历史与艺术的交响:历史英雄事迹的鲜活展示
徽剧《刘铭传》以清末名将刘铭传抗法保台、建设台湾的十年历程为主线,通过“巧计赴台”“基隆应变”“血洒婚礼”等七幕剧情,再现了这位“台湾近代化之父”呕心沥血经营台湾多年,后因甲午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割让日本的悲壮故事。剧中创新融入国家级非遗池州傩戏、青阳腔的唱腔技法,使传统徽剧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感染力。
徽剧《刘铭传》于1996年创作,2023年复排。在此次演出中担任主演的刘铭传扮演者、第28届戏剧梅花奖得主汪育殊表示,复排后的《刘铭传》在保留原剧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,注重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。剧中加入傩舞元素,配乐引入现代键盘乐,强化了戏剧张力。
“中华何日得强胜,月圆人和国土全”的泣血绝笔,将个体命运沉浮熔铸成民族精神图腾,观众席师生们不禁潸然泪下,这经久不息的掌声,将爱国之情传遍了整个报告厅。
跨时空的对话:传统艺术的青春表达
演员阵容上,老中青三代演员合作,强化角色层次感,形成“00后”青年演员与资深艺术家同台演出的“四代同堂”传承格局。汪育殊介绍:“剧团内还有很多是与青年大学生们同龄的演员,他希望通过‘同龄沟通’的方式拉近传统艺术与青年人的距离,使传统文化更好地在校园内、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,得到更多人的喜爱。”
来自淮南二十六中初一五班的王娴表示:“在观影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刘铭传对祖国满腔炽热的爱。正是这份浓烈的爱国情怀,让他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,都无比果敢坚毅。”王娴自豪地说:“看完《刘铭传》后,我才发现传统文化里原来藏着这么多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,它就像一座蕴含无尽宝藏的精神宝库。这些故事能极大地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,如果大家都能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奋进的力量,那我们的祖国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,越来越繁荣富强!”
大思政格局:润物无声中厚植家国情怀
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物理系24级学生赵璐表示:刘铭传之子新婚不久便战死沙场,这种家国大义下痛失爱子的个人牺牲和结尾老将军得知台湾被割让,在悬崖吐血明志的独白,这种悲愤至极的情绪极具感染力。从收复台湾到近代变迁,《刘铭传》这部徽剧串联起完整的历史脉络,让我想更系统地去研究台湾近代历史上的各个发展历程,也让我真切体会到先辈的拳拳爱国之心和为生民立命的壮志豪情。
台下,中小学生与大学生同席观演。淮南二十六中带队教师张珂观察到,学生们“情绪随剧情起伏”,尤其在刘铭传之子刘云带牺牲一幕,不少学生眼含热泪。他认为,这种沉浸式戏剧舞台思政大课堂,让书本中的“爱国”“奉献”“牺牲”变得鲜活可感,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和文化熏陶,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育,在精神境界上得到提升。
作为安徽省“皖美思政课”的创新性教学实践,徽剧《刘铭传》以非遗活化工程为经、思政教育创新为纬。将“台湾近代化之父”刘铭传的报国丹心呈现于师生面前,传统徽剧美学与现代家国情怀相交织,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,贯通形成覆盖全学段的思想浸润。(来源:淮南师范学院)